张伟东:一碗红烧肉里的师大温情
来源 : 后勤中心     作者 : 综合办公室     时间 : 2025-10-24     点击次数 : 2

1


每到上午11点,仓前校区恕园8号楼二楼餐厅的后厨里便飘出阵阵诱人香气。糖色焦化后的微甜与五花肉慢炖的醇香渐渐融合,随风渐渐弥漫开来循着这缕诱人的香走进后厨,便看见张伟东师傅娴熟地翻动着锅中的红烧肉。他的灶台位置,调味罐摆放有序,厨具干净铮亮,这些都是他当兵时养成的习惯,40多年来从未改变。这位退伍军人出身的老师傅经常说厨房就像战场,整洁最重要。食材要新鲜,操作要规范,既是对师生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2

   从退伍军人到师大餐饮,他用20光阴坚守一口锅、一把勺,将专注与专业融入一餐一饭,成为无数师大学子舌尖与心间的温暖记忆。他说:孩子们吃得好,吃得满意,我的工作才算做到了家。

从军营到校园:工棚灶台烧出第一锅家味

1982年,张伟东参军入伍。四年的军旅生涯,不仅锤炼出他严谨自律、一丝不苟的作风,更让他深刻理解到吃饭背后的意义——吃饱了身上才有劲,吃好了心里才踏实。退伍后,他先是在杭州印染厂工作,但内心深处始终放不下对烹饪的热爱。闻着灶台味儿,听着炒菜声儿,心里就踏实”,最终,他选择追随内心的声音,将厨师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

3


2012年,张伟东来到师大后勤,跟着仓前新校区的建设队伍一起拓荒是当时首批在这里做饭的老师傅之一。厨房就搭在工棚里,用的是老式煤炉,加上他一共才两个人。买、洗、切、烧,都得自己来张罗。最受欢迎的菜品当属张师傅那锅慢炖出来的红烧肉。他做的那红烧肉,老远就闻着味儿,去晚了可就抢不着了!当时保安队的朱老师这么回忆道。

这道拥有众多“忠粉”的红烧肉,背后是张师傅多年的坚持与匠心。他始终遵循传统技法炒糖色、控火候,慢炖足足一个半小时,让肉慢慢吸收汤汁,做到瘦而不柴、肥而不腻。每到饭点,很多来吃饭的建筑工人、保安师傅开玩笑地说,“吃上老张的这锅红烧肉,今天的辛苦就值了!”

4


毛家红烧肉:传统手艺中的分寸与传承

张师傅做的红烧肉,遵循的是传统毛家红烧肉的做法——不加一滴酱油,纯靠炒糖色提亮提香。这一步最考验功夫,糖多少、油几成、火多大,全靠一双手和一双眼。糖多一分则腻,火大一念则苦失之毫厘,味道就差得远喽。他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说起“毛家红烧肉”,张师傅,毛主席生前最爱吃红烧肉,但主张糖色代替酱油”,既提鲜又不腻。他谨记毛家红烧肉的精髓——糖色炒得好,肉才有魂,糖与油的比例、翻炒的手速、火候的强弱,都需要精准控制。这么多年下来,张师傅从不懈怠他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手艺,这是一代代传下来的东西,不能在我这儿搞丢。

5


时代在变,师生的口味也在变张师傅并没有固守传统,而是默默调整:将大块肉改为小巧适口的蜜汁小肉,开发出粉蒸肉、梅菜扣肉等新样式;大锅炒逐步改为小锅炖、分批次出菜,保障口感如一。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张师傅让学生好好吃饭初心。

6


师大记忆:红烧肉里的情感符号

在许多学生心中,张师傅的红烧肉不只是一种味觉体验,更是一种情感联结。人文学院陈同学说:我特别喜欢这红烧肉的口感,拌着米饭能吃两大碗,看似很家常的一道菜,但吃的时候感受到了长辈一样的心意,都觉得自己不是在食堂吃饭,而是在朋友家做客,特别温暖

7


张师傅把同学们的反馈默默记在心里。如今,他已临近退休,但他仍每天守在灶台边。更让他放在心上的是如何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他带年轻厨师时总是手把手示范,每一个关键点要怎么做都讲得透透彻彻清清楚楚。除此之外,他还在不断研究新菜品,比如引萧山本地的土菜和特色蒸菜——芙蓉鱼片、腊肉芋艿等,让师生在校园里也能尝到地道地方风味。他希望同学们不光记得学校的课堂,也记得食堂里这几口热乎的、有家的味道的菜。

一碗红烧肉,看似平常,却饱含着张师傅多年不变的用心。也许很多年后,毕业多年的师大学子仍会想起,在仓前校区,曾有一位老师傅,用一碗红烧肉,温暖了他们四年的青春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