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有茧,心中有光 ——后勤中心劳动教育赋能学子“劳有所获”
来源 : 后勤中心     作者 : 后勤中心     时间 : 2025-07-02     点击次数 : 35

近年来,后勤中心深入贯彻落实"五育并举"教育理念,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创新打造"工匠工作室+劳动基地+社区课堂"协同育人平台。自2024年1月首个"师味"工匠工作室启用以来,后勤劳动教育工作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形成了覆盖生活技能、传统文化、绿色生态、手工制作等领域的特色课程体系,让劳动教育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后勤中心累计开展劳动实践活动120余场,参与学生突破6000人次,活动覆盖仓前、下沙、玉皇山三个校区。其中,五大工匠工作室开设课程60余场次,场场爆满;三大劳动基地接待实践学生4000余人次;社区课堂延伸服务惠及2000余名师生。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劳动教育体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更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劳动素养和综合能力。

1-1_副本

1-2_副本

在生活技能培养方面,饮食服务中心的烹饪课程广受欢迎。餐饮领军人才彭国荣师傅在“肉末炒蛋实训课”上现场传授烹饪秘诀;“油焖笋制作”让同学们体验从剥笋到焖制的全过程;“麻婆豆腐课程”则让学子们感受川菜的独特魅力。此外,“寝室收纳整理”课帮助学生掌握“断舍离”的生活智慧,"电梯故障应急演练"则通过情景模拟教学,让同学们掌握被困时的正确自救方法。这些课程不仅教会学生实用技能,更培养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安全意识。

2-1_副本

2-2_副本

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城区服务中心将二十四节气与传统美食制作相结合,开展“非遗春卷”“清明果”“乌米饭”等特色课程。端午节期间,各校区举办“包粽子”“扎艾束”等活动综合服务中心的端午“小集市”更是吸引了300余名中外学子参与投壶竞技、古法香囊DIY等,让学子们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1_副本

3-2_副本

在生态环保实践方面,仓前校区“花海劳动教育基地”成为校园网红打卡地。近2000人次师生参与了5万株向日葵的种植养护,生科院学生还结合专业撰写《向日葵生长全周期日记》,建立土壤观测体系,实现课堂与实践的融合。下沙校区“绿叶”劳动教育基地的蔬菜种植、丰收采摘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完整的农业生产周期;“鱼苗放生”“生态杯制作”等活动则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1_副本

4-2_副本

在手工技能体验方面,能源与维修中心将专业知识与劳动实践创新结合。领军人才孙新庆主讲的“安全用电讲座”通过模拟演示让学生掌握用电安全知识;“节能巡查”活动组织“节能卫士”小分队检查校园水电使用情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风筝制作与放飞”活动则让同学们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创造的乐趣。

5-1_副本

5-2_副本

此外,后勤中心还依托五大工匠工作室开展劳动实践课程60余场,场场爆满。"师味"工匠工作室青年工匠梁坤峰等金牌大厨现场教学面塑、糖画等传统技艺;"绿艺"工匠工作室的"金枝玉叶盆景制作"让同学们化身"植物造型师",用多肉植物创作微型景观;"绿叶"工匠工作室的"生态杯制作"则用废旧材料打造迷你生态系统,将环保理念融入劳动教育。"良工"工匠工作室开设“DIY节能灯手工制作”让同学们深入理解节能原理;"匠心缘"工匠工作室则专注于传统手工艺教学,开展茶艺、拓染等非遗技艺传承活动,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感受工匠精神的传承。

6-1_副本

6-2_副本

创新推出的“一院一田”模式引发各学院实践热潮。生科院学生培育出兼具观赏与食用价值的向日葵新品种;美院学生将枯树桩改造成艺术花瓶;材料与化工学院学生结合专业制作“树枝墙壁挂画”,实现“专业+劳动”的跨界融合。同时,20余场社区课堂精准对接学生需求,如“台球杆法和练球技巧”课、“帆布袋创意彩绘”活动,以及学生党员志愿清洗寝室电风扇的暖心行动,让劳动教育延伸至生活服务的“最后一米”。

在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中,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实用技能,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综合素。参与“节能巡查”的罗同学养成了随手关灯关水的习惯;体验编织手工扇制作的李同学惊叹于非遗技艺的精妙;全程参与向日葵种植的王同学则深有感触:“从播种到绽放,我懂得了坚持的意义。”这些真实的成长故事,正是学校劳动育人成效的最佳体现。

同时,后勤中心的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引发了社会关注。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聚焦花海劳动教育基地的创新实践;余杭融媒体报道了校园烹饪课的火爆场景;浙江卫视中国蓝“深关注”栏目特别报道了毕业季赠送向日葵“毕业礼”的暖心举措。这些报道让更多人了解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成果。

后续,后勤中心将继续秉持“以劳立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理念,拓展课程体系,完善劳动教育基地建设,深化劳动教育改革,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