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员工”的美,在甘当“绿叶”的默默奉献,美在扎根“吃喝拉撒睡”的无怨无悔,更美在“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
他们或是有股子“活到老学到老”的韧劲,或是有着“英雄不问出身”的拼搏心,或是有着“与时代同行”的开阔视野,这群扎根后勤服务一线的普通人带着一种永远前行的“战斗”精神,迈步行走在与时俱进的大道上。
活到老学到老:邱贵全
认识邱贵全的人都知道,邱师傅有一股子好学、勤学、苦学的韧劲。算上邱师傅,我们现在有3名高级绿化工,邱师傅是比较高龄的。”邱贵全所在的绿化部范有根老师如是说,“邱师傅58岁考出了高级绿化工资格证书,挺不容易的。”
当被问起那么大年纪怎么有了考高级绿化工的想法。邱师傅坦言道:“我看了仓前校区设计视频,想着这么美丽的校园,如果需要我过去,我弄不好怎么办,所以想技术学得更正规点。”邱贵全考证那些日子的勤学苦练,同事们记忆犹新。“老邱,每天都带个本子,遇到问题就问,就记。工作一天都挺累的,老邱还在看书,吃饭时间都在写写画画。”同事顾志仙的话语里充满了敬佩之情。翻开邱师傅的学习记录本,工工整整的写满了草花育苗知识、绿化养护技巧。只有初中学历的邱师傅在杭师大后勤从事绿化工作十余年里从不间断过学习。他向书本学,向周围的同事学,亲身实践了“三人行必有我师”。已退休的文一清卫绿化部主管蔡连生老师、现任主管范有根老师、技术骨干王坤华、汪炳永等曾经都是他求学勤问的对象。邱师傅的学习方式简单,但很有效。发现问题现场发问,得到答案及时记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多年来邱师傅通过记录、总结、回顾,独创了一套绿化技术秘诀。“邱贵全的盆栽养护流程技术可好用了。可以说他现在是我们后勤盆栽养护的第一技术高手。”金观树老师称赞有加。
“我在杭师大干绿化十多年了。以前我在家干农活,我也没多少文化,但我认一个理,不懂干不了活,不专干不好活,只要坚持总会做好的。”在邱师傅的眼里,学习进步和学历无关,和年龄无关,只和坚持毅力有关。
用心让生活更美好:郝成结
郝师傅进后勤工作只有2年,经历了两次转岗。郝师傅的第一次“转岗”,是因为仓前校区对值班员岗位的学历和年龄要求高,原来担任文一路校区男生公寓楼值班员的郝师傅服从组织安排,来仓前校区后改做起了清卫员。
郝师傅对于自己的第一次“转岗”显得很坦然:“我年纪大了,新校区也要求高,这没什么。我只要用心工作,生活就是美好的。”
“进驻仓前校区,搬迁加班加点,郝师傅干活不含糊。新建公寓搞卫生,开学前突击搞卫生,他都冲在前头,忙里忙外,学生入住后他负责的卫生区域挺干净的。”仓前公寓部主任严立锋对郝师傅的“用心”看在眼里也肯定在心里,“郝师傅掌握楼内的各种情况挺准确的,在打扫卫生的过程中也会主动去走访学生。而且,在清卫员大厅替班的工作中,他表现很职业、专业。”
2014年6月的聘任中,郝师傅被所在部门推荐担任了博文苑7号楼的公寓值班员。他又一次经历了“转岗”。暑假之后仅隔了短短两个月,郝师傅就在公寓值班员技能比武中夺冠,在对楼况信息的把握、对学生认人的表现上成绩优异。“要说为什么我上班认识的学生多,是因为每天出来进去的同学我都在看,不会只是管服务台的事。”郝师傅实在地说。
了解郝师傅的同事都知道,郝师傅是个 “有心人”。对于一些不是他职责范围内,但发生在公寓楼内的事情,郝师傅都会主动关注。小厨房改造期间,根据学校要求要把小厨房所有的插座全部封死,郝师傅没事就去转转发现了统一封死行动中遗漏了空调插座位,第一时间上报了信息。他一有时间就在大厅搞卫生。学生陈荣发很高兴:“现在的大厅明亮干净很多。”和郝师傅一起工作的同事张敏威也有感触:“郝师傅工作积极性高,动作快,大厅卫生打扫得干净整洁。不管在值班员的岗位还是清卫员的岗位上,都把每一个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来关心,把公寓楼当做自己的家来整理,是一位尽心尽责尽力的好员工。”
郝师傅对学生的关爱也很用心。巡楼时,发现学生落在开水机上的校园卡和晒台上的被子会挨个送回学生寝室。男生给篮球充气要用气针,郝师傅自费买了气针免费借给学生使用。郝师傅的值班台前总是围着跟他聊天的同学,每个大男孩走进寝室楼都会叫上一声“郝师傅好”。郝师傅对于学生的求助从不拒绝,曾经有学生寒假后提前深夜12点返校,遇上公寓楼还没开封无法入住,一个电话,郝师傅把学生接回了自己的家。还有学生动手术后想喝骨头汤没地方做,郝师傅自掏腰包买骨头家里炖好了给学生送到寝室。
郝师傅对自己的“用心”有自己的理解:“做什么事情都一样,我就是想把事情做好。做一天就要负责一天,对学校,对后勤,也对学生。做好了,我的心里才舒坦。”
窗口服务的国际范:范颖
随着第三届“寻找身边最美的员工”评选启动,越来越多的师生员工知道了仓前校区校园一卡通服务中心有一位英语专业八级的平台管理员。英语八级用在一个普通的校园卡服务窗口浪费吗?答案是否定的。
查询校园一卡通数据库,该中心每年要接待千逾人次的外籍师生。“这个数字每年都在上涨,学校这几年国际化速度很快,现在的交换生、留学生、外教、来访求学人员越来越多,双语服务需求越来越大。”作为该中心的负责人李赟很有感触,“虽然我们也坚持晨会培训英语口语,但水平有限,简单的几句能行,外国老师和学生说得复杂了,我们就没招了。”
“有范颖,我们的双语服务高质量有保证。她会一口流利的英语,服务外籍师生是一把好手。”同事袁瑜信心满满地说。 范颖来校园一卡通服务窗口工作时间不长,但用英语服务好外籍师生的成功案例不少。曾经有个住下沙校区的留学生对寝室电费有疑问,因语言不通,沟通不畅,服务人员解释困难,留学生情绪激动言语过激。范颖通过电话用英语安抚、解释。因为当天周五临近下班,核查电费明细需要等到下周一。留学生表示不马上解决就要搬出寝室,睡大街,并求助媒体曝光此事。范颖准确掌握了留学生的想法,耐心地表达了我们的服务承诺和实际困难,安抚了学生的情绪。他终于同意等到下周一,还要求留下范颖的个人联系电话。“只有范范(同事们对范颖的昵称)能明白这个留学生想说什么,他只相信范范。还好,后来终于解决了。”当时接待该留学生的同事吴璟坦言道,“幸好范范在。”
范颖能和外籍师生畅通交流也给校园一卡通服务中心赢得了更多的信任和口碑。有一次一批留学生来制卡。范颖热情询问需求,帮助同事翻译,当场完成了制卡服务。留学生竖起了大拇指:“英语地道,服务好。谢谢!”因为范颖英语地道,留学生们也喜欢找范颖的窗口办理业务,还喜欢询问一些坐车、游玩等生活消息。“范范的窗口是国际的,世界的,很棒。”同事们都挺自豪。
“我想让我们的校园一卡通服务窗口都变成双语国际的窗口。虽然我们的服务是平凡普通的,但我们也要有我们的国际范。”范颖对自己的专长发挥有更深的想法。她有意识地积累了平时工作中为留学生服务的经验,组织并撰写了教材,在每周一的晨会上帮同事们一起提高英语听说能力。有些员工年纪大,没有英语基础。范颖把平时能用到的英语词句做归纳,并配上中文翻译制成纸质服务指南让员工们人手一份。员工英语口语沟通不方便的时候,只要和留学生比划就能解决沟通问题。
“双语服务会慢慢成为我们的服务方向。虽然我们底子差,基础弱,但我们有信心,有范颖,我们能慢慢让服务窗口有国际范。”采访那天,该中心的员工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坚定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