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
来源 :      作者 :      时间 : 2011-02-21     点击次数 : 27

各位师生员工:
    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根据新闻媒体最近报道,肺结核、流感、水痘、麻疹、手足口病等呼吸道传染病非常活跃,发病人数比往年增多。目前,学校正处开学之际,师生员工集中返校,人员流动性较大,高校校园人员聚集是传染病容易爆发的主要因素,因此防控传染病任务较重,需要多部门配合采取以下措施,做好我校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
    一、各学院、部门做好师生员工因病请假、登记、追踪制度,发现传染病及时报告卫生所。
    二、宿舍、图书馆、教室、餐厅等人员聚集场所做好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工作。
    三、师生员工应当注意个人卫生,减少人员聚集机会;出现发烧、咽痛、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应带口罩、及时就诊、不隐瞒病情。
    四、医疗机构必须做好呼吸道传染病的预检工作,发现疑似呼吸道传染病人时,应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

几种呼吸道传染病简介:
    肺结核
    肺结核病也叫肺痨,是青年人容易发生的一种慢性传染病,15岁到35岁的青少年是结核病的高发峰年龄。因此青年人更应该注意预防。肺结核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冬春季由于关闭门窗通风不好,发病率更高。世卫组织估计,目前全球约有17亿名结核病患者,另外,每年约有800万起新病例,也就是说,每小时约有1000人患上结核病。结核病是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结核杆菌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可以存活几个月。结核杆菌对某些理化因子的抵抗力较强。在干痰中存活6~8个月,若粘附于尘埃上,保持传染性8~10天。但对湿热、紫外线、酒精的抵抗力弱。在液体中加热62~63℃15分钟,直射日光下2~3小时,75%酒精内数分钟即死亡。结核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主要的临床表现有有低烧、盗汗、疲乏无力、干咳或痰中带血丝、颜面潮红、身体瘦弱等症。健康人受到结核菌感染后,不一定发生结核病,是否发生结核病,主要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即受到感染结核菌毒力的大小和身体抵抗力高低的影响,也就是说,当结核菌毒力强而身体抵抗力又低则容易发生结核病。
    病毒性流感
    去年入秋以来,气候异常,加之温差大等原因,给病毒繁殖提供了可乘之机,容易诱发病毒性感冒。由于病毒的类型较多,人体对各种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且短暂,因此一个人可多次感染,发生病毒性感冒,近期病毒性感冒感染性强,以甲型流感为主。其症状以高热(超过39℃)多见,持续时间较长,伴有流鼻涕、打喷嚏、咽喉疼痛等。病毒性感冒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播方式可以通过打喷嚏、咳嗽、说话将病毒散播入空气中,感染他人。
    水痘
    水痘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感染对象主要为学龄期儿童及青少年,好发于冬春季。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出现斑疹、丘疹、水痘,可伴发热,体温达38℃以上,有头痛、咽痛等症状,部分病例可并发脑炎、肺炎等。水痘传染性强,学生等集中居住的人群一旦发生水痘,易通过呼吸道或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形成多例感染发病。预防办法是注意开窗通风,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人,易感人群亦可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 
    麻疹
    麻疹以初热期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畏光等,2~3天后口腔颊黏膜粗糙,有细小白点(麻疹黏膜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是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典型麻疹可分四期: 1.潜伏期 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 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这一期的主要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3、出疹期 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4、恢复期 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其临床表现为口腔粘膜出现散状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状。其传播途径主要有:1.人群密切接触传播。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巾、毛巾、手绢等物品。患病者接触过的公共健身器械等。 2.患者喉咙分泌物(飞沫)传播。 3.饮用或食用被患病者污染过的水和食物。 4.吃有病毒或苍蝇叮爬过的食物。
 
 


医疗服务中心(卫生所)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