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蕴涵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从本质上说,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而文化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身的。因而,人们形象地将文化之力称之为“软实力”。文化力这种软实力,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所重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2004年出版的《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一书中,首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对软实力理论做了较为完整的阐述。按照约瑟夫•奈教授的观点,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相对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依靠“施压”迫使他国非自愿接受,是直接的、即时的、集中的、显性的;软实力则通常依靠“吸引”得到他国自愿认同,是间接的、历时的、弥散的、隐性的。尽管约瑟夫奈教授是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阐述其文化软实力在国与国之间的作用和特点,其实,从一般意义上讲,文化力,就是指由“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它的特点也即是“间接的、历时的、弥散的、隐性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如同这个国家与民族的血与肉,具有硬骨架的支撑作用外;而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核心,如同这个国家与民族的灵与魂。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第一,核心价值观的创造和精神需求的满足。软实力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价值观问题。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共同的道德目标、共同的是非观念、共同的文明准则等等,构成了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种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形成、传承等,都需要文化力的创造、文化力的蓄养、文化力的环境。
同样,人的文化活动总是需要有一个目标和方向的,没有文化力引导的文化活动,只能使社会秩序混乱,甚至使社会走向倒退。不重视对软实力及其核心文化力加以维护培育的文化活动,只能使人沦为物质科技硬实力的奴隶,被淹没在物欲横流的泥淖中而不能自拔。没有文化力作先导的社会,人们无论有多么丰富的物质享受,也必然是浅薄的生物躯壳。文化先导力就是当今未被普遍认识的精神动力,对于经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对于思想建设起着感化作用,对于环境建设起着辐射作用,对于人才成长起着催化作用。总之,文化先导力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有着巨大的反哺作用。
第二,民族精神的凝聚。我们知道,地球以及地球上的物质是没有任何重量的。由于地球的磁场产生的“磁力”,而使得地球上的物质产生了“重量”,因而也就产生了“重力”和“吸引力”。一定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社会活动,恰如地球的磁场之于地球上的物质,人们在共同的文化活动中既创造着文化力又被文化力影响着、制约着。文化力是文化活动肌体的磁场。人的一切文化活动都离不文化的牵引。因而,文化力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一条特殊的精神纽带,是民族间的“心灵之桥”和“精神家园”。
第三,引导公平竞争。全球化时代是文化竞争的时代。在实力的较量中,实力定位和实力移位是不可避免的,竞争离不开硬实力的打拼,离不开软实力的吸引,更离不开文化力的支持。硬实力可以看作是物对物的比拼,软实力可以看作是人对人的较量。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从硬件竞争上升到软件的竞争。换言之,企业竞争已经从硬实力的竞争上升到软实力的竞争,由有形产品竞争转向品牌竞争、服务竞争。品牌竞争和服务的竞争力,是由企业的软实力决定的。因此,要有效提升企业的文化竞争力,使企业管理具有执行力,企业精神具有凝聚力,制度建设具有约束力,团队具有创造力,在行业乃至社会具有影响力,为中国经济运行增添生命力。
第四,促进科学发展。文化力的生产是区别于物质科技硬实力生产的一种人类自身生产。它是以人为核心目的,以发掘人的潜能、满足人性需要为最高原则。马克思说:“劳动。。。。只要它的目的仅仅是增加财富,那么它就是有害的、罪孽的。”这就从侧面告诉我们,文化力不同于物质硬实力生产所特有的内涵。文化力中包含着人的内在尺度和精神理想,蕴涵着人类向善求美的崇高情怀,洋溢着人性、人文、人生的快乐。
文化力与物质科技硬实力相互作用,相互依靠,难以分离,两者如车之两轮,协同前进。据权威部门统计,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为40岁,欧美企业平均寿命为12.5岁,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30岁,中国企业平均寿命为3.5岁,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岁。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企业过分注重硬实力-投资多少、厂房设备、人员数量、经济规模等,而忽略了软实力-发展战略、企业精神、制度建设、社会信誉、品牌影响力、领导者素质等文化力的精神层面的构建。
第五,创造和谐社会。健全的社会需要健全的人性协调发展。没有先进文化力贯注和支撑着的政治,会产生强权专制或懦弱腐败,会产生迷信与盲从,甚至是冷漠、无情和残酷。文化力的和谐作用,不单单满足着人们已经意识到的任何一种文化的需要,它还会提醒人们,何种文化需要是虚伪的,是应该弃绝的。它启迪人们用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来客观欣赏、吸纳和批判现实的各种文化现象。
按照高占祥《文化力》一书,文化力可以分为21种:文化元素力,文化潜移力(具有隐蔽性、渗透性、流动性和变异性特点),文化吸引力,文化影响力,文化竞争力,文化创造力,文化生产力(四要素:优秀人才,生产条件,优良产品,科学管理),文化思维力,文化先导力,文化孵化力,文化和谐力,文化和合力,文化微调力,文化平衡力,文化钝感力(表现之一:深度思考-迟钝的力量;表现之二:大智若愚-拙愚;表现之三:难得糊涂-忍;表现之四:后发制人;表现之五:以柔克刚;表现之六:厚积薄发),文化形象力,文化破坏力(色情文化产生腐蚀力,颓废文化产生蜕化力,奢侈文化产生腐败力,暴力文化产生摧毁力,虚假文化产生欺骗力),文化安全力,文化扬弃力(继承,交流,融合,选择),文化凝聚力(爱国,事业,义举),文化永恒力(与人类共生共进,与物质永伴永生,传承和进化)。
积极探索,持久推进总公司文化力建设。首先,要逐步明晰总公司的发展目标和定位。这是文化力建设的指针,因为没有目标的文化力建设就很难形成正向的导向,会影响文化力的作用的发挥。其次,要按照“三贴近”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来持久深入开展总公司文化力建设(贴近实际,贴近员工,贴近生活)。一是探索有效载体。在方式方法和手段上既要创新,又要贴近后勤实际和员工,既要丰富多样,又要让员工喜闻乐见;二是探索充实有效内涵,目前总公司开展的受到员工欢迎的、已经成为相对较稳定的文化活动如:员工子女夏令营,员工子女帮教,为服务者服务系列活动,中秋纳凉晚会,秋游(晚会),思政与管理论文征集和研讨,新充实内涵后的“五个一”读书征文活动(读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举办一次读后感写作辅导、举办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编写一本读书征文集);三是持久、深入,讲究实效,注重积累,区分不同对象,逐步推进。再次是制度保障。制度体系建设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力建设,因为它体现出一个单位和部门的精神和价值导向。所以我们在推进总公司制度体系建设中要十分关注和重视制度体系建设本身所包蕴的文化力。同时,总公司文化力建设过程中也要有相应的制度作保障,文化力工程建设是一项软性的、“间接的、历时的、弥散的、隐性的”工作。因此在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中,有针对性的、逐步的加强相关的促进文化建设的制度建设也十分必要。如在部门考核中体现文化力建设的内容;要建立相应的评优、评奖的导向政策;要有鼓励岗位学习、培训,岗位练兵、成才的激励措施等等。总之,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和载体营造起浓郁的文化力建设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
2008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