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员工谈后勤系列之一——把心交给后勤 后勤的明天靠你们
来源 :      作者 :      时间 : 2006-12-04     点击次数 : 32

采访人:张渭清老师(04年退休,原产业后勤管理处调研员)
采访地点:文一校区后勤总公司会议室

    知道张渭清老师,这位在后勤管理岗位上做了大半辈子的老后勤,真的是因为要做“老员工谈后勤系列专访”;认识张渭清老师,是在那次采访过程中。
    “要想干好后勤工作,先把这颗心交给后勤。”
    在那个深秋下午短短1小时的采访过程中,张渭清老师一直重复着这句话。这句话似乎成了那次采访的主线。
    虽然已经离开后勤,在家颐养天年,张老师对后勤的感情却深厚难舍。采访定的是14:00,张老师很早就来了,先在学校兜了一圈。张老师说他每天都来文一校区看看学校,和后勤的一线员工聊聊。学校的后勤建设倾注了他很多心血,说起那时候的建设艰苦,张老师记忆犹新。
    “78年12月中旬的时候,学校还在文二路的老校址,刚建学校,有条300多米的柏油路要铺。油过了夜就冻了没用,总务处当时就5、6个人,连管理人员在内。那晚通宵,连女老师都上,我们自己把路铺了。天是真得冷。”
    除了建设艰苦,工作环境也很恶劣。张老师提起那时候的食堂,话语凝重了许多:“那时做饭要烧煤,烧煤师傅的整个脸都是黑的,连鼻孔里都是煤灰,黑得和墨一样。没有保温的设备,做好的饭菜用棉被包着,洗餐具哪里有什么洗洁精,都是拿碱水,用热水洗四遍……”
    很惊讶当时的条件那么艰苦,张老师他们这些后勤人每天还坚持早上6点到校,晚上9——10点回家。张老师微微一笑,“想做好后勤的工作,就先把心交给后勤。我们当时没有多想物质条件,就想把工作做好。刚建校的时候,连校长都住毛竹搭的棚子。”
    说起把心交给后勤,张老师谈到了一位万师傅。这位师傅在文一校区的花房做花工整整16个年头。几乎都不回家,睡在花房,照顾花草,朝六晚九的工作着。遇上冬天大雪,万师傅亲自去校园内给植物打雪。真的是把学校的花草当自己的孩子那样照顾。这样一位师傅,在张老师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当问起万师傅是否还健在时,张老师的神情不免多了几分伤感,古稀之年未到的万师傅前年就过世了。
    张老师始终觉得对一所学校而言,后勤工作是很重要的。学校发展得好,教学、科研、后勤三根主线要抓牢。后勤工作做得好,不仅仅要把保障工作做好,还有多替学校考虑,不仅把学校没想到的想在前头,还要做好,让学校减少后顾之忧。
要想做好这一点,张老师认为把希望寄翼在新的后勤人身上是很好的。他很希望总公司引进高学历、高素质年轻人的方式,年轻人思维更活跃、更有创意。觉得有那么多新鲜血液注入的总公司会更朝气蓬勃,发展会更有特色。
    同时,他也担心现在的社会普遍物质诱惑过多,功利、浮躁的氛围较重,年轻人容易受影响。张老师记得80年代、90年初时,当时念大学的人很少,一些高中落榜的年轻人来后勤给和他们同龄的大学生服务。心里的落差让他们有了不满的情绪,工作也不好好做。慢慢地,通过思想工作,这些年轻人的心融进了后勤,现在都成了骨干、先进。现在的年轻人也会碰到类似的问题,多开展思想工作很有必要的。
临近结束,张老师再三强调,后勤工作其实是很有意义的,虽然琐碎,但却是关系学校上万人衣食生活保障的大事情。后勤的明天是要靠年轻人的,要多培养基层的骨干,特别是班组长队伍建设。从一线员工到管理人员,年轻人进了后勤的门,应该要有踏实工作,一心扑在后勤的心态。
    送张老师出去的时候,他很慈祥地和我握手道别:“年轻人,把心交给后勤,后勤的明天是要靠你们的。”
    话语朴实,直白,却道出了一位后勤老员工对总公司所有年轻员工发自内心的期望。
                                                                                                                                   沈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