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基因 担当后勤使命——后勤人的“微故事”
来源 : 后勤集团     作者 : 后勤集团     时间 : 2018-10-18     点击次数 : 4351

编者按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三个在后勤” 文化精神,集团于2017年5月启动“微故事”征集活动。

该活动得到了广大员工的支持与响应,截至目前,共收到后勤“微故事”50余个。这些“微故事”,有的是当事人回忆,有的是他人述说;有的是亲身经历,也有的系亲眼目睹……经认真梳理、编辑,将逐步进行推送,与师生共飨。

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后勤工作平凡琐碎,后勤员工朴实无华,但后勤事业于学校发展大局而言不可或缺。回首那些年,回忆那些事,我们学习感人事迹,对标典型人物,我们见贤思齐,昂扬意志,我们从一个个“微故事”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分,凝聚起积极向上的深厚力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构建“学校放心、师生满意、同行认可”的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再续华章!

                  故事二十二:助力学生成长成长的值班员——章立祥

章立祥1


2012年4月,我刚进后勤的时候是在下沙1号公寓楼做大厅值班员。9月,我被调入6号公寓楼,工作至今。

6号楼有个特殊性,学生比较杂,除一般的本科生外,还有120多位留学生,100多位新疆学生。在我来6号公寓楼之前,大厅值班员是位女同志,管理方面,女同志可能缺少一些阳刚之气,多少也有些不方便。比如有一次,一位人高马大的外国学生,经过大厅值班台,顺手就把值班员放着的手机给拿走了,她起身追上去,在楼道拐角处,男生就把她抱住了,他说,我们国家就这样的。女同志碰到这样的情况吓哭了。另外在电费收缴、维修等管理方面也都存在很多困难。当时的金鑫主任就找到我,做我的思想工作,让我来管理6号楼。

微信图片_20181119152300


我来6号楼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收缴电费欠款。当时的6号楼,光留学生,电费就欠了三万多。原有操作是白天给寝室停电,晚上再恢复供电。我跟金老师说,这样操作其实是没用的,因为学生白天不是上课就是睡觉,有没有电他无所谓,晚上回来了寝室有电了,对他们来说基本没什么影响,这样他们就永远不需要交电费了。金老师说,那你准备怎么办。我说我要采取双方面的措施,一方面通过口头催交,张贴公告,让他们及时来交电费;另一方面,晚上也给他们停电。一开始很多人不习惯,有的知道自己欠费也就主动去交掉了,也有的会来问我,比如就有一个留学生,问我为什么晚上也停电,你要给我通电。我就跟他说,交电费是你们的义务,不光是你们外国留学生,我们中国学生也是一样要交电费的,你到我们学校来学习,就要遵守我们学校的纪律。学生就跟我吵,说你不给我通电,我就不走了。我说可以,你坐在这里,我就陪着你坐,学生说那我晚上也睡你这,我说可以,床给你睡,我就坐着陪你。连续跟我吵了几天,最后他妥协了。他说我实在没有多少钱,可不可以先交一部分。我说可以,交一点,通一点。我也建议他联系家里,让他父母寄钱来,同时也会给他一定的缓冲时间,比如今天交一千,明天交五百,最后慢慢的,全交齐了。有的寝室欠了四五千,最后也是这样慢慢补齐了。整个6号楼三四万电费欠款,在我的策略下,不出一学期,全交齐了。现在6号楼没有人欠电费的。

我原来是做路桥的,女儿是安徽大学毕业,现在一家日资企业,儿子是北大博士,留在北京工作。他们都很有出息,可以说我在教育方面多少有点心得,只要学生愿意跟我交流,我都愿意跟他们分享。特别是这次,我们南楼116寝室,有两个考上浙大,一个考上北大,一个考上上海交大,太厉害了,还有一位同学直接保研,进了我们学校的理学院。我特别喜欢这些学习上进的学生,把他们当成我自己的孩子,跟他们掏心掏肺的交流。我跟他们说,学习是一个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不能因为现在取了得一些成绩,就骄傲自满。

但是我也会关注那些成绩不好的,比如有个寝室,其他几位都考上了研究生,就一位同学,挂科了,还留在我们学校。我就找他聊,问他,你们进来的成绩是差不多的, 为什么最后反差这么大,你肯定要找自己的原因。这位同学,平时一天到晚不是手机,就是电脑,连走路都要玩手机,在寝室也都是上网打游戏。别人在用功的时候,他在玩,考试的时候当然就挂了。我就跟他讲,你这样不行,以后你们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做了老师,你的言行举止,都代表你的家庭,你的学校。你们是父母的明天,你做的不好,别人肯定说你父母没教好,你们到了工作岗位,当学生叫你们一声老师的时候,你的言行举止能不能配上这声老师的称呼。一开始他表面上给我面子,可还是老样子,后来我反复找他聊,慢慢地也稍微改掉了一点。我反正是尽我的能力,去引导他们,希望他们学有所成。

章立祥


记得还有一次,有个男生,长得很壮实,平时很讲义气,但是脾气暴躁,喜欢喝酒,喝多了会耍性子,自控力较差。知道这个情况后,我主动去找他,同事说你不要去管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说这是我们的责任,万一他把刀子拿出来,你也不管吗?我们要把矛盾化解在没有发生之前。因为他经常发脾气,寝室里其他几位同学都孤立他。只要他一进寝室,他们就不说话了,或者干脆走开,留下他一个人,有时候就住外面不回来,都为了避开他,还经常来找我要求换寝室。我把这个情况向生活老师汇报,也找他们谈。跟他们说,你们来自五湖四海,在一个寝室是缘分,四年大学生活是个美好的回忆,以后走上岗位,回过头来,这四年,应该是个美好的时光,而不是一个痛苦的矛盾点,不能把这四年变成一个烦恼的地方。我主动跟他们沟通,最后,他们对他的态度有了好转。同时我也找这位同学,劝他少喝酒,喝酒一方面伤身体,还影响学习,得把这习惯改一改。一开始他不听,后来,他找了一个女朋友,第一次见面,就去开房,布置的很隆重,女孩子被吓跑了,对他的触动很大,他没人诉苦,就来问我,他这样做是对还是错。我说肯定错了,谁第一次见面就开房的,如果想挽回,必须要承认错误,要拿出一个真正的诚意来。我跟他说了很多,他听进去了,最后成功挽回了他的女友。从那以后他很听的进我说的话,慢慢地跟同寝室的同学关系也搞好了。现在毕业以后还跟我联系,说认识我,是他人生的一个很大的转折点,让他知道怎么去改变自己,消除心里的魔鬼,真正改造了自己。其实对我来说也一样,都是一段难忘的故事。

还有一位同学,当时住在404,酒喝多了,和另一位同学冒充工作人员去检查卫生。两个人一起去敲门,一个个敲过去,嘴里还叼着烟,我当时在楼下不知道。他俩一边敲门一边嘴里还骂骂咧咧的,别人就有所怀疑,说工作人员不会这样,对他们就产生了反感,后来就吵起来了。好几个学生抄了家伙准备打架,扫把,簸箕都拿来当武器。他本身就是没道理的,一看这么多人攻击他,撒腿就跑。有同学告诉我这事后,我马上把手头事情一丢,准备上去看看,刚好就在楼梯上碰到他,因为楼里的学生我都认识,看到他的样子我就明白了。为了避免冲突,我赶紧先把他藏起来再说。等其他学生下来找他时,我就跟他们说,这个人是外面的,不是我们楼里的,至于具体情况,我们会调查清楚,而且也会通知保卫处来处理。一边解释,一边安抚,学生们听了,也就都回寝室了。

后来我马上联系了保卫处,考虑到没有跟其他学生发生冲突,也没有造成损失,我就让保卫处的人把他带走,以批评教育为主,同时把这事报告给了领导。半个小时后,学生回来了,酒也醒了,我就主动去找他聊。我问他,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光喝了酒,冒充工作人员去检查寝室,还骂人,差点打起来。我提醒他,像这样的情况按理是要受到处分的,另一方面把他藏起来,也是对他的一种保护。他听了连连点头,说自己错了,还一再地感谢我。

以前他看到我根本不打招呼,从那以后,每次看到我都向我点头微笑。毕业了还送了我一把小刀,说是留个纪念,以后如果去新疆玩,拿出这个刀,别人就不会欺负我。

微信图片_20181121153305


在我们这勤工俭学的学生,我也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我常跟他们讲,富二代也好,穷孩子也罢,都要珍惜每分钱,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未来。我也关心身边的同事,每次部门组织捐款,我都参加,哪怕是为别人捐一块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不管多少,都是我的一份心意。就像我为老家农村牵头组织捐款改造路灯,花了很多精力带动全村人成功改造。我说,我愿做一盏灯,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在后勤也一样,我愿在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学生贡献自己的一切。

                  讲述人:章立祥(公寓服务中心下沙公寓部6号楼值班员)


故事二十一:“金牌师傅”是怎样炼成的    

23应急维修


2004年下半年,我正式加入物业服务中心动力维修部,一直到现在,还是在维修部。

刚来的时候,初出茅庐,什么都不懂。遇到有些解决不了的事情,我就请教其他师傅。一次两次还行,时间长了以后,我就想,老是这样请教,总觉得会太麻烦人家,而且有些技巧上的事,别人也不一定每次都会乐意告诉你。那么,要想真正实现创业在后勤,想在后勤继续做下去,怎么办?

之后的十几年维修生涯里,我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思考。一方面继续通过师傅的教导,从他们身上获取经验。从一开始的陈建民主任,到孙新庆主任,到现在的汪金祥主任,我在他们身上学到很多,特别是孙新庆主任,没少教我,现在他去仓前了,我还挺想念他的。另一方面,我也学会自己去积累,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一天天,一年年,慢慢的,自我感觉一年比一年要好,每年都有成长。

回想起这14年,有辛酸,有无奈,也有委屈。师生对我们的工作和服务有时候不那么理解,遇到事情他们可以有情绪,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因为我们是做服务的。在我看来,做服务是最难的。如何才能让师生满意?如何才能不跟他们发生冲突?我到现在都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我首先想到就是要提升自己的服务技能。2009年,我考了一个高配证(中级),也就是常说的高压进网作业证,现在叫特种作业证。为什么会去考这个证呢?当时下沙校区经常会大面积停电,高配值班房人手不够,就两个人,往往碰到这种突发事件应对不过来,不能及时送电,导致那段时间师生投诉特别多,怪我们效率不够快。其实他们不知道,当时高配房的同事真的已经尽力了,人手不够的情况下要给十几个高配房送电。但现实就是如此,我们没有任何借口,所以我首先想到了自己,我要考高配证,这样我就可以进高配房帮忙,提高送电效率。

活到老学到老。考出高配证后,在日常的一些维修作业中,我还是会碰到一些我无法解决的问题,这让我意识到,仅有这些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记得2016年暑假,天气炎热,突然接到主任电话,钱江学院精工车间一台用于教学的铣床机器突然出现故障,无法启动,老师正等着下午讲课用,维修厂家又不能及时赶到,情况很紧急。我赶到现场,左右查看后是一头雾水,找不到问题所在,因为我平时很少接触这类精密仪器。为了不影响教学,我开始了大胆的尝试。根据以往排故经验,对照线路图纸一步步排查。首先排查控制电路是否正常,并进行空载测试,未发现有故障出现,可以肯定控制线路为正常。接下来继续排查机器的核心部件电动机,当线路恢复后再次启动机器,这时故障出现,终于确定故障点为电动机损坏。我将损坏电动机拆卸下来,安装上备用电动机后,让老师启动机器,终于,机器正常运转。在场的老师非常高兴,一个劲地感谢我。没有为此耽误老师上课,当时的我心里也有一种成就感。

这次的维修事件触动了我,决定再次出去学习,考取维修电工技师证。在校外上培训班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多学一些技术,我会经常在课后与授课老师探讨各种线路排故的方法。记得在一次培训期间,下沙校区水泵房值班室打电话告诉我,说这几天水泵运行不太正常,叫我回去看看。当我赶到水泵房查看后,发现与以往相比,高低压水泵频繁切换工频与变频,正常情况下一般水泵会在变频状态,除非遇到用水高峰或是水管大面积爆裂才会启动工频泵,可反复查看各楼宇以及整个校园未发现有大面积涌水情况,水压也正常,这种情况第一次碰到。由于这方面没有太多的经验,我一下子确定不了问题出现在哪里。这一套系统是由PLC编程进行电脑输入设定好的程序到变频器,然后再指令水泵运行。对于系统而言,我是门外汉,巧的是,后来培训课上,老师就讲到了关于PLC编程的原理,我听得无比认真,笔记也做得很详细,遇到不懂的,我就缠着老师帮我答疑,再加上后来自己不断的摸索,我感觉自己已经掌握的差不多了,就决定再到水泵房试试。因为如果故障不排除,会造成一系列的元器件损坏。一开始压力表传出假信号,几次尝试后我都没有排除故障,严重的挫败感让我有点想放弃了。但说实在的,我太想把这个故障找到,真得放弃我也不甘心。于是后来,我又翻阅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决定再次动手把压力信号传感器拆下更换,当材料到位时立马动手,没想到更换后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原有的故障消失了。

一次次地失败,又一次次地被成功的喜悦包围,我甚至都有点享受这样的过程。我很欣慰自己没有被这些小困难打倒,在我看来,遇到困难绝不能逃避,只要想做就能成功,如果每个人身上都能担起一份责任,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每年,集团组织技能比武我都参加。刚开始的几次,我总是落选。失败了当然很伤心,但我更多地会去思考,问题出在哪,我的工艺跟别人比,不好在哪,就这样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改进。2016年,陈建民经理让我去金华参加“浙江省高校后勤物业服务人员技能比武大赛”,一听说是代表集团去比赛,我心里就打退堂鼓了,我就跟陈经理说:“这可不是我个人的事啊,这是代表集团!应该让更好的人去,万一去了没有拿到名次,我自己感觉都丢人。” 他说:“你放心去吧,只要放平心态,努力把任务完成就好了。拿不拿名次不重要。”

于是,副总经理王飞、物业维修部主任孙新庆一起带我去了金华。我心里没底,考官会出什么样的题,现场会有些什么突发状况,我一概不清楚,要去了才知道。这让我紧张的一整晚没睡,直到凌晨4点,我都一直趴在桌子上写写画画。同房间的孙主任看到我的那些图纸,安慰我说别那么紧张,赶快休息一下。我说不行,我要把各种考试有可能出的题目,从心里把它的思路画出来,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要都过一遍才踏实。这可是我第一次参加省里的比赛,万一拿不了奖,打击太大。怎么也得争取拿个名次,尽自己的力量往前冲一冲。

比赛了,题目一出来,发现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现场气氛太紧张了,有些人十来分钟就举手说好了好了,我旁边的人也是不到20分钟就完成了。我只能强迫自己不去管别人,并不停地问评委时间还剩多久,如果来不及,我就要加快速度,并且要尽量在比赛结束前5分钟内完成。因为比赛规则是提前5分钟完成可以加一分,我最后是提前了7分钟。

紧张的评分阶段,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评委们关在房间里不让我们看,等他们走出房间,我看到有个专家的手上拿的是我的作业,我就猜想自己可能有奖,果然,当专家宣布我是一等奖时,我的心,终于放下了,眼前也仿佛出现了一道希望的曙光。

去年,我连续第三年获得技术能手评比第一名,集团授予我“金牌师傅”荣誉。这份荣誉我很珍惜,也很感谢集团对我的认可,这么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能够让我看到希望,同时也给了我一个前进的动力。

下沙物业服务中心维修部现有维修人员12名,我是班组长。我经常会利用晨会,或者平时一起维修时,跟他们讲:“你们不要为了工作而工作,能做的要尽量去做,因为你能在工作中学到很多东西,即使遇到困难也别怕,可以来找我,我会尽我能力帮助你们,起到一个金牌师傅的带头作用。”周志琴书记也跟我说过,让我发挥带头作用,带一带其他维修工,我肯定会这么做,也一直这么在做,尽我能力把他们带好。

任何一个岗位,都会有不如意,要看你怎么看待。同时,我们也要想一想,自己值多少钱,而不是去要求别人给你多少钱。我一直想着要把技术水平提上去,向着“完美”去走一走。


                                                                                                                                         讲述人:林伟国

              沙物业服务中心维修技术员,2017年被评为集团首位“金牌师傅”


故事二十:2007年抗洪“战场”上那些可爱的后勤人


IMG_1139

挂彩的抗洪“老兵”——陈伟国

原城区物业维修部主任陈伟国,后勤很多老同事都知道,这是个抗洪“老兵”。在后勤工作了数十年,但逢台风洪水,陈主任一定冲锋陷阵,镇静地组织员工实施“预警方案”,抗洪对陈伟国来说,可谓身经百战了。不过,2007年的那场台风来势汹汹,这位“老兵”光荣负伤,挂了彩。

两天的排水抗洪,雨大风大,陈主任的衣服、裤子都湿透了。冰凉的裤子贴着大腿,干活的时候摩擦得厉害,内侧皮肤经受不住反复的摩擦,破了,血流不止。即便如此,陈主任也没顾的上处理,依旧穿着迷彩服,穿着大套鞋和员工一起动手操作水泵。当时他就那么一瘸一拐的,最后伤口发炎,疼痛地无法正常行走,陈主任就做了两天的“铁拐陈”。这是维修部员工对他的戏称。陈主任自己对这个称号付之一笑,他淡然地说:“这有什么!往年白荡海家属宿舍遇上台风闹水灾,我们都是潜水到河里,去打开水闸排洪的。”

那次的灾情真是太严重了,校党委书记崔鹏飞亲自给后勤从市政府调水泵,7500瓦的水泵一调就是10个!陈主任说崔书记是雪中送炭,但还是不够用啊,我们自己后来又买了16个水泵,积水实在太多,加起来还是不够用。郭清副校长也带着苹果来慰问大家,当时大伙都觉得心里暖洋洋的,干起活来都有劲了。公司总经理姚海强、副总经理来国灿等领导也都来现场和我们一起排水泄洪。虽说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但感觉就是不一样!


微信图片_20180525134456

有家难回的小林师傅——林祥迎 

维修工林祥迎,也是一个特别能奉献的小伙子。当时他住在文一路校区3号学生公寓楼一楼楼梯口的小间。大雨下了两天两夜,1-3号公寓楼从第一个晚上开始就有不同程度的进水。林师傅和同事从下雨开始就一直在高配电房排水抗洪,根本顾不得3号公寓楼自己的宿舍也进水了。当得知他的行李,被褥都被水浸透的消息,小林也没有回去,他说:“反正都湿了,随他去吧。还是高配电房要紧,校区供电全靠它。没了电,老师、学生吃饭、上课怎么办!”就这样,他连续两天奋战在高配电房,忙着排水,每天都要忙到深夜。

台风过后天气阴冷、风大。因为寝室里的行李全都浸水,他没有了换洗衣物,后面两天,他的着装很不搭调:单薄的运动短裤,沾满泥垢的单球鞋,厚实的长袖外套。那么冷的天,连长裤都没的穿,对了,他身上的衣服都还是从陈伟国主任那里借的。他就是穿成这样,还继续奋战在抗洪第一线的,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人都是在风里打颤的。

问他衣服都湿了怎么办,小林幽默地说:“那些东西不值钱,太阳出来一晒就好了。这两天晚上我还睡交流中心的宾馆呢!”原来当时的副总经理来国灿得知小林师傅有“家”难回,特地为他在交流中心安排了临时住所。


文一公寓部老魏师傅用三轮车接送进出公寓楼的学生1

载“千金”的老魏师傅——魏海潮 

说到最可爱的人,还有一位公寓的老魏师傅。那两天,1-5号公寓楼前道路全部被淹,最深水位有61CM深。老魏师傅,这位在住宿服务公司默默无闻,每天管理仓库,拉送物品的50岁的老伯,有着多年不愈,一到下雨天就隐隐作痛的腿疾和腰肌劳损,不足160CM的个头让人无法想象,从第一天早上7点到下午5点他就一直赤脚泡在水里,全靠人力,拉载着几百名学生进出学生公寓。老魏师傅已经不记得到底拉了多少学生。只记得进出1、2、3号公寓楼的学生都是他拉的!用他的话说,他可幸福了,每天都拉好多“千金”。他还说,当学生们都喊:‘大伯,我爱你!”这句话时,他就感到浑身是劲。

“椅子当床”睡一宿的楼管阿姨——葛爱芬

坐在椅子上怎么睡?但下雨的那晚,文一路1、2号楼值班员葛爱芬就是水中椅子当床,坐着睡了一晚。

校园积水,地势低洼的文一路公寓1、2号楼,一楼全部进水,直接导致一楼厕所粪水倒灌,楼道内到处是刺鼻的味道、浑浊的污水。这种情况下,一楼的学生只好被转移到其他楼过渡,但值班员还得继续坚守岗位,可是一楼值班室的木版床床沿与积水水位也已经持平。这叫人怎么睡?

说起那晚的“椅子床”,葛爱芬心有余悸。“我们几个楼的阿姨都把两个方凳并叠,再在上面放椅子,坐在椅子上面打瞌睡的!这样真是等于没睡啊!就怕一个不小心睡着了掉进污水里了!”葛阿姨一脸疲惫,很深的黑眼圈,就是在告诉我们,她其实一宿没睡!这一夜是怎么过来的?个中滋味,只有体会了才知道!

尽管如此,她们还要在天亮以后,继续为一楼的每间宿舍开窗通风,清扫楼内灾后垃圾。唯有潮湿的值班室、摇摇欲坠的椅子、被污水浸泡后脱落的墙壁,亲眼见证着阿姨们那晚的“惊心动魄”。

“罗莎”走了,但在这不眠不休的两天两夜的抗洪“战场”上,这些可爱的后勤人,陈伟国、林祥迎、老魏师傅、葛爱芬……还有其他维修工、绿化工、送餐人、公寓人以及与他们并肩奋战的领导,都在我们的心里留下了浓抹重彩的一笔。

他们都是可爱的人!因为他们心里装着师生,装着学校。       

                                              讲述人:汝建英(综合办公室)等


故事十九:A级餐厅的清洁工作

2007年,学校更名为杭州师范大学,开启了学校发展的新篇章。我清楚地记得,我们全体后勤员工为了助力学校升级所付出的努力。当时我在下沙校区餐厅工作,餐厅卫生要求达到A级餐厅标准。为了这个标准,我们所有人都放弃休息,加班加点,对餐厅进行了彻底的清扫。

印象最深的是擦天花板,下沙自2003年启用以来,一至三层楼的前厅和后厨所有的天花板从来没有擦过。为了通过评审,不光是清卫员,连我们厨师都全部留下来一起擦拭。我们利用中午、下班时间,连续擦了一个星期,太难了!首先,天花板层高三米多,清理难度太大,我们都得依靠爬梯才能够着。一方面要注意安全,另一方面,擦的时候,整个人需要仰着,时间长了脖子特别酸,爬高清洁效率也特别低,每擦两三块就要挪地方;其次,清洁工作特别费劲,天花板是活动的,顶的太用力了扣板会被打开没法擦,力度不够那些油污又去不掉。如此,每块板我们差不多都要擦好多遍,先用钢丝球刷,然后再用抹布。记得当时,光是威猛和洗洁精,都用了一千多瓶。第三,每次喷威猛时,因为是近距离,气体都会冲到脸上,钻进鼻孔里、眼睛里,我的鼻炎就是那个时候引起的,到现在都不好。但当时根本没考虑那么多,只想着赶紧把卫生搞干净,齐心协力,争取通过检查。

那么大范围的天花板,好几层楼,我们就20多个员工,分工协作,包干清洁,我也为此整整一个多星期没有回家。虽然付出了很多,但我特别地感激这样的工作经历,与兄弟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奋斗的经历,是我宝贵的人生财富。                                                                                                          讲述人:彭国荣(饮食服务中心)


故事十八:为留守儿童打造一个温馨的“家”

DSC_1141


2004年的那个夏天,临近暑假,我像往常一样,去文一路校区的公寓楼检查卫生、值班等情况。走向1号公寓楼时,远远地望见公寓楼门口的台阶上坐着一个五六岁大的孩子。当时的我身穿工作服,佩戴工号牌,走近他时,孩子抬头看了我一眼,便慌忙扔下手里的玩具,转身跑进公寓楼里。等我走进值班室时,他已经不知道躲哪去了。值班员看到我后,很不好意思地冲我笑了笑,我问她:“这是谁家的孩子”。她说:“是我家的。这不刚放假嘛,孩子在老家没人带,也有半年没见着我了,就过来玩几天。”

听完值班员的话,我一句话都没说,就走了。在回办公室的路上,满脑子就是孩子看到我的反应和值班员不好意思的神情。越想越不是滋味,心情也变得沉重起来。试想一个这么小的孩子,半年没有和母亲团聚,趁放假过来看看母亲,享受天伦之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而这个孩子在见到我的那一刻,却是那样的害怕,值班员也因为自己违反了住宿公司关于上班时间不能带孩子的规定,而觉得内疚。这些在我看来,不但不应该指责他们,反而深深得觉得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好。于是,一个想法油然而生。

回到办公室后,我立即召集部门管理人员开会商议,决定排摸所有住宿公司员工子女情况,并将他们从老家接过来,开办留守员工子女夏令营。同时安排住宿公司工会小组长蒋卫红,专门负责、落实相关事宜。这个决定,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支持。

很快,大大小小20多个孩子从四面八方聚集在文一路校区。我们也提前委托学院,专门找了四位各方面都很优异的勤工助学的学生,给孩子们安排了一个有意义的假期。首先,为便于统一管理,专门在9号公寓楼开辟了一块区域用做教学、活动用房,并根据年龄大小,将孩子们分成中学班、小学班、幼儿班,购买相应的教材,实施分段教学。其次,文化课之外,还穿插一些文体活动,如羽毛球、做游戏等,并安排员工带领孩子们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先后参观浏览了博物馆、植物园、太子湾、花圃等。这期间,员工们还主动发起了捐款,请孩子们吃肯德基、冰淇淋……看着孩子们天真的笑脸,欢快的身影,我觉得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这一次的夏令营,每天从早上7点一直到晚上8点,从放假开始,到放假结束,整整40多天,我们全程守护,并且一切费用全免,包括往返老家的车票、暑假在校期间的吃住行等。这样的活动,彻底解决了值班员工的后顾之忧,为他们创造了亲人团聚的机会。记得当时因文一路成教工作而上班的教职工也有带子女上班的情况,在了解到我们这项活动后,也放心地将孩子交给我们,加入到夏令营活动中来。

这一办,就是两年。直到2006年集团工会开始牵头组织夏令营后,住宿公司不再单独承办。

当时有一位负责教课的勤工俭学的同学,他有一位学长在钱江晚报上班,从同学口中得知了这一情况后,专门在钱江晚报上报道了此事。这项活动,后来也被其他高校后勤同行效仿,纷纷为员工子女开办夏令营。


讲述人:来国灿(原集团副总经理,时任住宿服务公司经理,现任钱江学院党委副书记)


故事十七:打赢2003年下沙新校区迎新突击保卫战

伴着如丝的细雨,闻着清新的丹桂,2003年10月8号凌晨6点18分,下沙校区生活区开园仪式在4号公寓楼门口如期举行。绚烂的礼花,燃起了对过往的怀念,燃起了对未来的希望。然而,这礼花,这炮声,有多少人能读懂?我想,只有他们:所有为下沙校区顺利启用而忙碌、奉献的后勤员工们。  

因为工期的原因,下沙新校区新生报到推迟到10月8日。尽管如此,新校区所有的工程,包括学生公寓设施设备安装、软件布置、卫生清扫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离报到日仅剩一周时间,下沙校区却仍是一片工地,我们戏称它是“三没校区”,即没水、没电,甚至没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住宿公司全体员工,包括后勤其他部门其他校区的兄弟姐妹,放弃国庆七天假期,团结一心,加班加点,充分发扬了后勤人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共同打赢了这场迎新突击保卫战。

在这场战役里,住宿公司的员工们变成了多面手。首先是配合供应商做好学生寝室家具的安装。大到协助他们搬运板材,小到为他们一间间地开门、关门,员工从不斤斤计较,工作不分你我,一心只想着快点把家具安装完毕,好早点开展公寓保洁工作。其次是完成每间学生寝室的精细打扫任务。这七天,上至部门领导,下至清卫员、值班员,无一不加入清洁保障队伍。因为基建队伍离场比较急,新造的公寓楼完全没有做过任何保洁工作,所以,每间寝室的卫生状况是非常糟糕的。因为没水,即使偶尔遇到试水,施工人员上完厕所后,马桶不能冲洗干净,所以大部分寝室卫生间都是污垢满地,不忍直视。另外,房间地面、阳台上的白色水池,装修过程中掉落的水泥、沙浆等都早已凝固,轻易不能清除。而我们当时提出的要求就是,一定要给新生一个洁净的住宿环境,给新生及家长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所以不管有多难,都要清除干净。于是,清洁球不行,那就换铲刀,一遍不行,那就两遍、三遍……别说是女员工,就是男员工,十几间寝室包干做下来,长时间的趴着,跪着,双手用尽全力去铲,都是疲惫不堪的。公寓通水后,大家又没日没夜地擦拭家具、冲刷地面,双手双脚也因长时间泡在水泥石灰水里而导致皮肤干燥,甚至脱皮。但是,任务没有完成,没有一个员工叫苦,没有一个员工喊累,做完包干的寝室,大家都还互相帮忙,一起加油鼓劲,互相帮衬,直到全部清扫完毕。

那时候餐厅都没有开餐,员工们吃的饭是从杭电、传媒等其他早先入驻下沙的高校里面拉过来的。生活区的路面坑坑洼洼,有些主路甚至还是在铺设地下管道阶段,别说车子开不进来,就连走路都很困难。盒饭送到校门口,员工要出去把饭抬进来;家具没有安装好,没有地方用餐,员工就在楼道里,以一堆堆的家具板材当饭桌,有些甚至直接坐在地上就开吃了,根本顾不上干不干净。因为学生公寓里的厕所没水,也不建议员工使用,所以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员工们通常一整天都不怎么敢喝水,因为公寓楼门口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如果要上厕所,得跨过一道道沟渠,跑到食堂那边的公共卫生间去,这对于与时间赛跑的员工来说,根本就是一件很划不来的事。可想而知,在脏活累活下,员工还吃不好,喝不好,是多么让人心疼啊!

记得那天,卫生突击任务快完成了,一期餐厅也可以供大家好好地坐下来吃饭了。中午12点左右,盒饭已经摆好,可员工们还没有来用餐,我就跑到公寓楼下面喊大家下来吃饭,怕他们听不见,我又拿来喇叭朝楼上喊,请大家下来吃饭。连续叫了好几次,都没有反应。我着急了,只能点名,一个个点,点到章君,章君答应了,然后才一个个下楼来。员工差不多到齐了,可能也是因为大家终于有机会聚在一起吃饭,所以,当时分管下沙公寓部的副经理马勤,让我给大家讲几句话,为大家鼓鼓劲。我站起来,看着我们的员工,当我注意到他们拿着筷子的手,悬在空中,不停地在发抖的时候,眼泪就怎么也止不住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10月8日上午6点18分,下沙校区开园仪式如期举行。就在前一晚,她们在完成卫生保洁任务后,连夜完成了每间学生寝室清卫用具的摆放工作、房间门锁、热水器的检查报修登记以及每层楼道墙壁挂画等布置工作。很多员工因为连续加班嗓子累到不能说话,却仍打着手势,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我相信她们中的很多人甚至都没有休息,但一早的开园仪式上,没有一位员工缺席!

鞭炮往上放,眼泪往下流。伴随着绵绵的细雨,参加开园仪式的员工们再也无法控制多日来压在心底的酸楚和感动,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当最后一粒烟火熄灭,我们可亲可敬的后勤员工们,顾不得喝上一口水,喘上一口气,便继续投入到无止境的为师生服务的热情中去:摆好寝室钥匙、理好迎新卡片、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生的到来……

就是这样一支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后勤团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真正做到了“满意在后勤、奉献在后勤、创业在后勤”。

讲述人:来国灿(原集团副总经理,时任住宿服务公司经理,现任钱江学院党委副书记)


故事十六:一次餐饮援助任务

2008年暑假,文一路校区餐厅燃气改造,餐厅暂时不能开火做饭,校区内留宿学生、教职工、校外培训人员以及各类夏令营学生近2000余人每天的用餐问题,一时不知如何解决。经过慎重考虑后,饮食服务公司决定,由古荡湾校区餐厅负责文一路校区暑期一日三餐的供应工作。

当时古荡湾校区餐厅班组成员共12个人,基本都是新员工,洗切组组长是新来的,连我这个餐厅主任也是新上任的。接到这个任务后,我们备感压力。

首先,古荡湾校区也有留校人员,这就意味着我们既要服务好本校区人员,还要花大量的精力做好文一路校区饭菜供应服务,双重保障任务对我们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其次,虽然古荡湾校区离文一路校区不远,但运输途中,饭菜的食品卫生、储存等问题仍然不容忽视;第三,文一路校区每天用餐人数的不确定,我们将面临饭菜数量不足需随时准备补给,或是饭菜数量剩余,后续需要拉回处理等一系列问题。

每餐一个来回,一天三餐就是至少6趟。为确保饭菜出锅后及时送到文一路校区售卖窗口,交通中心的师傅将一辆23座的依维柯的座椅全部拆掉,配合我们工作。持续两个月来,车厢内经常会被汤汁弄脏,油污无法避免,但从头到尾,交通中心轮班的几位师傅没有一句责难的话,车辆清理工作都由他们自己搞定,从来没有说这是你们餐厅的事,你们餐厅的人需要负责清洗车辆。相反,他们每天都会提前清洗好车厢,并且准时出现在餐厅门口。当我们觉得太辛苦的时候,司机还会鼓励我们,压力扛一扛,也就过去了。

在这次的保障任务中,不得不提一下厨师长王金盈。这次任务,他的压力是最大的。既要负责把控菜品的食品卫生安全,又要保证每天的花色品种,还要协调每天的运输工作。记得有一次晚上,他爱人连夜打电话给我,说他发烧了,整个人浑身无力,无法下床。她吓坏了。确实,那段时间,王金盈太累了,导致了抵抗力变差,普通的感冒发烧来势汹汹,但他没有提出休息,于是,我强制让他在家休养,等病好了再来上班。结果第二天下午,他就回来了。原来他上午去挂了盐水,觉得自己好一点了,就过来上班了。他说,厨房就三个人,他要是休息了,就没人烧菜了。

后来,我们从文一路餐厅借调了几位员工,人手问题得到了解决。后勤及饮服公司的领导们也给予了很大的关心和支持,特别为厨房高温下工作的员工发放防暑用品等。

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两个月,在古荡湾餐厅全体员工的努力下,在后勤其他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暑期饭菜配送任务顺利完成。

                                               讲述人:杜德仕(饮食服务中心)


故事十五:十年

2000年,由于旧城改造原幼儿园拆迁,我应聘到了杭师大幼儿园。2003年,我被提拔为杭师大幼儿园副园长。当时的我是杭师大后勤发展总公司第一个从非编人员中提拔为管理岗位的后勤员工。紧接着,杭师大幼儿园在后勤服务集团的全力支持下,实现了“三级跳”,用短短两年时间,从部门级幼儿园到浙江省示范性幼儿园的跳跃。回想起当时迎评的过程,历历在目。

2005年的夏末秋初,开学两周后我们就迎来了浙江省示范性幼儿园暗检,当时情况极度不理想。面对这样的结果,傅向阳园长并没有放弃,一次一次跑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寻求再检的机会。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终省教育厅给了一次复评的机会,但时间相当短,一周之内要完成所有未达标项目的整改!“破釜沉舟,势在必行”,每个教室一到晚上都灯火通明,老师们抓紧一切时机进行园环境的创设,连老师们的男友“后援团”都跟着一起加班加点。而我和傅向阳老师则是抓紧迎评台账的整理和补充。时间在一点一滴的流逝,到了晚上10点,老师们陆陆续续都回家了,就只剩下我和傅老师继续着未完事项。时针悄然越过12点,指向凌晨2点,我和傅老师看完各班的环境创设后,我带着傅老师骑车回家,车铃声在凌晨的马路上显得格外清脆。而在这一年,我实现了“双喜临门”,杭师大幼儿园评上了省示范性幼儿园、我也完成了自己的终身大事。

2006年,在杭师大后勤服务集团办公室挂职锻炼半年后,我调入杭师大玉皇山校区,任玉皇山校区公司副经理。当时的我是杭师大后勤服务集团第一个跨专业、跨行业的“复合型”骨干员工。有过焦虑、有过彷徨,但后勤“不服输”的精神一直指引着我。

2007年10月,“麦莎”台风席卷了整个杭城,玉皇山校区也未逃此劫。由于地势低洼,校园内艺术楼、音乐厅等多处出现深达40厘米的积水,同时,大量的雨水也导致公寓8、9号楼个别寝室出现严重的漏水现象,饮食服务部蒸饭箱的电源电箱进水……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给校区师生带来诸多不便,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雨一直下,西湖水已悄然漫过堤岸,我和物业管理部的员工撬开窨井盖,进行雨水分流;和公寓管理部的员工爬上顶楼,清除被落叶堵塞的下水道;和饮食服务部的员工紧急调拨相关速冻产品,保障学生正常就餐……时间流逝,可怕的“麦莎”却丝毫没有减弱它的威力,校区公司的员工从头至脚都被它浇个“透心凉”,而当时的我孕期已是9个多月。为了保障校区师生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后勤员工没有任何怨言,在他们身上奉献、团结、敬业犹如一道道屏障,阻挡了“麦莎”肆虐的步伐,在与“麦莎”的争分夺秒中,赢得了师生对后勤工作的肯定。

十年的杭师大后勤工作经历,是我“黄金的十年”,也是我“成长的十年”,这段经历难以忘怀,也促使我在今后的岗位上,以后勤人的情怀、后勤人的精神、后勤人的专业继续前行,我为我曾是杭师大后勤服务集团的一员而骄傲。

                                                                                                                                             讲述人:陶琳娴(后勤校友)


故事十四:与爱同行——公寓罗春兰的世界

生活老师罗春兰,她的世界很小,从2003年走进后勤做大厅值班员开始,就一直待在公寓这个地方。她的世界也很大,寒来暑往年复一年,她用最真挚的爱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2007年9月,她被调到西斗门校区公寓部,当时正逢校区改建,第一眼,她看到的除了空空的房子,一堆堆木材,别无他物。没家具,没地方吃,也没地方住。她马上找门卫问清施工人员情况,找到相关负责人,了解改建进度。当晚,她把行李放进综合房地上的一个角落里,铺上席子就地当床,也当办公的地方,开始了近20天艰苦忙碌的日子。没纱窗,她找来报纸粘上;没浴室,她就在院子的厕所里用自来水将就;蚊子太多晚上睡不好,她白天困得不行了闭目养神一会就当是睡过了。为抓紧开展工作,她撕下笔记本,挨个给每个房间贴上编号。等新同事来后,她就立马进入角色,给她们分工安排任务,同时,自掏腰包给大家买水买饭,买生活用品……在她的带领下,她们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保障了800名学生和100多员工顺利按期入住。

2008年冬天那场大雪,她放弃休息,连夜到翠苑附近售票点帮同事排队买票。队伍太长,露天很冷,长时间的等待……这还不算,整个晚上她都得憋着不能上厕所,因为中途离开就要重新排队。而结果往往是排了一整夜的队也只能买到小部分车票。她说,为因为工作而耽误放假回家的同事买车票,再苦也值得。而她自己却总是最后一个放假,也曾在深夜被困在积雪路上寸步难行……

2010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罗春兰正在休息,猛听到楼下一片惊呼声,值班员火急火燎地跑过来叫她。原来是有个女生将大半个身子探出窗外大哭大叫,嘴里喊着一位男生的名字。听到这,罗春兰来不及思考,光着脚就冲上楼,一把抓住那个处于癫狂迷糊中的学生,把她拖回寝室。和学生一起陪同守护这位失恋醉酒的学生。直到第二天女生酒醒,一切都处理妥当时,她才发现,脚底多处被碎玻璃扎破,流血已凝固,汗水已湿透。

罗春兰说,她做不到为学生遮风挡雨,但会尽力守护他们的安全和健康,用真挚的关爱与祝福,陪伴一批批学生。

                              讲述人:韩肖峰(公寓服务中心)


故事十三:非典之际—环东校区,你我在一起

2003年5月至6月,环东校区医学院最后三批实习生结束实习回校办理毕业手续,直至全部离校时,恰逢非典。回顾这两个多月来发生的一切,虽时隔15年,心中仍是万般感慨。当然,感伤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自豪。因为经历过才知道,这中间,渗透着多少领导与员工的艰辛与努力,而更为重要的,是看着毕业生满怀感激与留恋地离去。我想,对于我们后勤人而言,最大的欣慰莫过于此。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自杭州市发现非典型肺炎病例后,环东校区针对医学院实习生在医院实习的特殊情况,紧急成立了非典预防工作小组,部署非典肺炎预防工作。由于环东校区人员复杂,非典预防工作责任重大,学校领导对此特别高度重视。4月底开始,当时的王梓祥书记、林正范院长、王宇航副书记、张鸿森、郭清、郦华才副院长、产业后勤处等有关领导多次到校区指导工作,研究落实住宿、用餐、浴室开放等问题。针对医学院毕业生的工作性质及具体情况,特别为在医院实习的学生提供免费营养午餐、预防中药,并要求后勤各部门每天对餐厅、浴室、教室、寝室等进行消毒。同时学校在消毒液等物品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重点保护环东校区的供应。

4月初,后勤发展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江山舞为组长的后勤服务协调小组。在三批实习生返校、离校的前前后后,总经理江山舞一次又一次地到学生寝室和厨房等重要场所,检查非典预防措施落实情况。在食堂,他详细了解返校生饮食供应的各个环节,询问午餐供应有哪些品种,有汤没有,学生满不满意。在免费营养午餐的问题上,再三要求一定要保证饭菜的质量,让同学们吃饱吃好;在宿舍,江总亲切地询问学生的生活情况,并虚心听取他们对后勤工作的要求和建议。同时,江总还时刻与后勤保障协调小组副组长、第二物业公司负责人郑金城经理保持联系,及时地了解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环东校区公寓部可谓是这场战役的主战场。住宿公司经理来国灿及副经理沈文君非常重视,三天两头就从文一路校区往环东校区跑。来国灿经理对员工们反复强调,要加强与校区管委会、其他后勤部门的团结与协作,在认真细致上下功夫,真正做到“想同学之所想,急同学之所急”。同时他还提醒每位员工,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困难要有充分的认识和思想准备,要多关心学生,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倾听他们的心声。来国灿、沈文君两位经理,以身作则,多次放弃休息时间,顶着烈日,亲赴现场指导工作,这也给员工吃了一颗“定心丸”。

由于非典这一特殊情况,学校对返校的实习生采取了体检措施。怕同学们不理解,后勤总公司的领导们就关切地询问他们,对这一措施是否理解,并耐心开导他们,安心配合体检工作。环东校区公寓部负责人王亚联老师,与同学们一一交谈,问他们从哪里来,乘什么交通工具,路途是否顺利,并热心地为同学指点返校程序。她还和几位生活老师一起,帮同学们搬运行李。

实习生一入住,公寓部的老师们就深入学生寝室,看他们对住宿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在与二级学院取得联系之后,对实习生提出的诸如换寝室的要求给予及时解决,确保他们能安心地入住寝室。同时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提醒学生对非典不必恐慌,并配合学校对学生寝室进行消毒。每一次的消毒,公寓部上上下下都严肃对待,决不漏掉一个寝室,一个死角。尤其是王亚联老师与其他几位员工,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她们时刻把同学的健康挂在心头,每天按时给学生量体温,给寝室消毒。

自5月8日开始,环东校区先后有5名实习生发烧,住进了隔离房。后勤总公司各部门通力合作,不辞辛劳地认真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确保同学们的健康、安全。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公寓部的几位老师克服人手不足,除了消毒寝室外,还要为同学送饭、打水,并时刻关注同学们的体温和心情,安慰和劝导思想有波动的同学好好休息,让她们不要担心不要有顾虑,同时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6月16日22:30左右,一实习生突然发病,公寓部负责人王亚联老师在接到电话后,连夜从家里赶到学校,与同学一起将其送往红会医院治疗。由于抢送及时,该同学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环东校区物业公司为确保实习生的生活质量,特地安排了朱文清同志晚上连续值班,以随时解决同学们的维修问题。6月19日21:35分左右,校区因空开短路,造成整个校内停电,宿舍楼内一片喧哗声。郑金城经理接到消息后,立即带领相关人员赶赴现场抢修。为了维持校内秩序,让同学们尽快稳定下来,维修人员星夜抢修。23:27分,校内恢复供电。期间,学校有关部门的领导打了好几次电话询问情况,江山舞总经理一直等到报平安的电话才放下心来。参加抢修的后勤员工吕荣华、胡宝林老师等在观察一段时间后才渐渐离开。这时,时针已指向半夜1点。

6月30日,随着医学院最后一批实习生共计560名毕业生全部安全离校,意味着环东校区毕业生离校工作及抗非典工作,在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圆满完成。

4月29日与6月4日,后勤总公司收到了两封分别来自中专毕业生及高护全体毕业生的感谢信,信里充满了对后勤的感激、祝福与浓浓的不舍。                                                                                                                   讲述人:谢陈瑜(综合办公室)


故事十二:请示买雨披

雨披

20年前的一个暑假,我和余景明、俞维平三人负责办理学校教工房改房相关产权资料。人手少,任务重,暑假里总共要办500多份,因此那段时间经常要往返于文一路校区和西湖边的产权交易中心。

当时学校给我们安排的车子没有空调,天气炎热,我们三人宁愿骑自行车也不愿坐车。记得有一次,我们办完证正准备回校,天降大雨,寸步难行。我们三人急得焦头烂额,不知道该怎么办。打的吧,有人提议。但当时的经济条件,打的费对我们来说还是有点高的;买个雨披骑自行车回去也行,但是雨披也是要钱的呀!犹豫再三,我们决定打电话请示领导。

拨通房改领导小组组长的电话,他说这事还是由你们后勤的领导决定吧。我们又打电话给后勤的领导,领导说,买雨披吧。于是,我们3人花了45元买了三件雨披,冒着大雨骑回学校。

回去后的第二天,同意我们买雨披的领导见到我们时,第一句话就问:雨披在哪呢?……

后勤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随着物质条件的逐步改善,我们不能忘了我们是怎么出发的。

        讲述人:周勇军(原后勤集团第三任总经理,时任校产科房产管理员,总机班班长)


故事十一:回乡车票 情牵你我

买车票

2012年1月5日清晨6:10,气温-1℃,有薄冰。 教工路火车票代售点,两个年轻人挨在一块,双手冻得发紫,他们不停地跺脚,一边哈着热气,一边搓着双手。 距离火车票代售点开门时间8点,还有不到2个小时。

他们就是饮食服务中心的青年党员和团员刘元、罗剑、余春霖等 。在杭州市区的凤起路、学院路、华星路……杭城多个火车票代售点门口,同样有着其他党员和团员的身影。他们正在排队为部门员工购买返乡火车票。

6点半……7点……7点半……终于到了8点了。售票点的大门一开,中心的党员、团员们心急如焚,迫切地想为员工早一点买到车票。

火车票预售规定,当天8点开始只能购买十天之内的火车票,第十天,也就是1月14日的火车票则从十点开始预售,这就意味着中心党员、团员们还需等上2个小时,才能买到1月14日的火车票。陆续前来排队的人越来越多,队伍像长龙一样向远处“蜿蜒”开去,看不到尽头。大家很庆幸自己能够排在队伍的前列,大家心里始终想着只要等到10点一到,买到车票的概率就会大增。

终于,10点到了。党员、团员们立马递上员工身份证复印件,一共有70多个员工需要买火车票,最后能买到多少张票,心中还是个未知数。

等待工作人员查票的那几分钟,时间过得特别慢,大家都伸长脖子不停地往里张望,迫切地想要知道能否买到车票。看到工作人员不时地摇头、摇手,最后只买到了十几张火车票,但是大家还是没有放弃,回到餐厅后,试图利用网络、电话等方式为员工订票,他们仍然努力着……

“一张小小的车票,承载着和家人早日团聚的希望。员工为后勤辛苦奉献了一年,非常不容易,我们在打造‘最关爱师生且具有较强育人功能的一流后勤’的同时,也需要关爱默默付出的一线员工们,能为他们做一点事,我也觉得很开心。”参与购票的党员刘元如是说。

每年春运期间,都会听到身边有人说“买不到票,没办法回家了”,也有人为了买到一张回家的火车票四处求人。过年回家,是在外打工者此时最期盼的。为了让员工平安返乡,减少员工买票的顾虑,中心那次派出11位年轻党员和团员,分成四组赴多个火车票代售点为员工购买火车票。这样的关爱举措,也深深地打动了员工。

                                                     讲述人:王珏(综合办公室)


故事十:哪怕是骑三轮车,我们也要将物资采购到位

雪天采购

2008年的那场大雪,来得一点征兆都没有。记得那天,我们一大早赶到学校,准备发动车子去勾庄买菜,结果车子启动不了,怎么试都没用。怎么办呢,我就叫上两位采购员,大家一起把车子拉到操场上。尽管天寒地冻,大家丝毫没有打退堂鼓,一心只想着快点把车子发动起来,及时出车,不耽误给餐厅送货。大概操场上绕了四五圈,我们几个人都拉得筋疲力尽,车子还是启动不了。最后没办法,就只能用剩下的一辆车,来回地往返于勾庄、文一路、下沙,马不停蹄地采购运输。

第二天,雪越下越大,严重影响出车。当时负责买菜的华觉鸣、刘振中,平时都是3点起床上班,因为大雪,大家都睡不踏实,2点钟就早早地起床买菜去了。从勾庄买好菜,返回文一路途中,因地面湿滑,车子严重打滑,车速最多只能提到15码,这一路开得心惊胆颤,平时只需1小时,那天足足开了3个多小时才到学校。

让我们感动的是,当我们到达学校西门时,发现餐厅员工包括厨师长都早已等在门口,大家都在忙碌地用热水冲洗地面,化冰去雪,方便车辆驶入。

雪这么大,后面几天凌晨再要出车肯定是动不了的。于是,我们在完成当天的采购任务后,又抓紧与餐厅联系第二天的采购任务,争分夺秒,及时地采购到位。这期间,我们配送中心的员工不停地装货、卸货,手冻僵了,腰累坏了,没有一个员工有怨言。最后雪大到连车子也不能开的时候,我们就踩三轮车、推自行车,顶风冒雪,坚决完成了采购任务。

我们后勤人在碰到困难时,永远都有一种“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担当”的精神,不会退缩,迎难而上,齐心协力地去把事情做好!

                                                        讲述人:范友谊(物资管理部)


故事九:那两天两夜的大雨

initpintu_副本

2007年10月,强台风罗莎登陆,受台风影响,杭州连续多日下起了倾盆大雨,文一路上开始出现积水。我校文一路校区地势低洼,很快校区内开始出现明显积水,随着雨势的凶猛持续,文一路、学院路上的积水开始倒灌进学校,1-5号学生公寓楼门前的积水已经没过了膝盖,校园内其他路面的积水也在急速上升。

尽管在台风来临前,后勤各二级部门就做好了各项应急预案,但面对如此紧急的状况,后勤员工还是感觉到紧张。很快,集团启动防汛预案,紧急调集大功率应急水泵抽水,城区物业一边组织员工冒雨在校园中手动排水,一边组织员工扛沙包,架铁管,搭起可供师生行走的架子。严重的时候,地面积水深达50公分,穿套鞋根本无济于事,很多物业员工就干脆脱掉长裤,光脚泡在污水里,一泡就是几个小时……

除了东边的公寓区,西边的配电房也是重灾区。维修部员工轮流值班抽水,24小时坚守,堆沙包阻隔积水。但有时还是会赶不上积水的速度,高配房里作为绝缘体的木板最终还是漂浮起来。配电房里的变压器控制着整个校区的用电,如果断电,整个校区师生学习、工作都将受到极大的影响,但是不断电的话,一旦进水,发生短路,整个配电房就有可能漏电并发生爆炸。当时的水电维修部主任陈伟国,为保障校内正常秩序,凭借丰富的经验判断积水还有多久会淹至变压器主机,果断决定不断电,抽调人手,与时间赛跑,抓紧不多的时间持续不间断地排水。

大雨下了两天两夜,校区内所有后勤员工奋战了两天两夜,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冒雨排水,48小时无休的奔波在校园里排除各种险情。面对这样的危急时刻,后勤人总是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凭借专业、敬业的精神,为保障校园正常秩序做出自己的贡献。

                                              讲述人:王锡渡(商贸服务中心)                                                                  倪建新(物资管理部)


  故事八:仓前A区食堂图纸的诞生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大事,尤其是保障着几万名高校师生的学生食堂。而在高校食堂做管理仅仅懂得柴米油盐是远远不够的,甚至连餐厅及后厨的设计图纸都要会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仓前A区主体食堂及地下加工中心、国际中心食堂和清真餐厅的设计图纸就是我画的。

当时仓前各食堂的图纸设计是由浙大设计院负责的,他们以浙大食堂为模板,提供的图纸完全不符合我校餐饮工作的实际情况。而当时我校的中央厨房理念是领先于各个高校的,我们有统一的食品加工中心,同时因BCD区块还在建设当中,所以学生在A区的用餐体量和密度也是比较高的。在多次与浙大设计院沟通后,他们提供的图纸仍然不符合要求。时间紧急,再拖下去一定会影响开学后学生的用餐,为此,我毅然决定,食堂用房的图纸自己来画。

从此,经理办公室的两张办公桌拼在了一起。不是专业人员,那就把自己变成专业人员。如何画图纸,如何做设计,我一边摸索学习一边亲自实践。参照下沙的使用情况,再对比仓前的房屋建筑情况,我经常是下沙仓前两头跑。从房屋面积的调研测绘,到使用设备的型号尺寸,再到学生用餐的进出布局,画图纸的时候都要一一考虑进去。为了尽可能的贴合实际使用需要,更合理的利用房屋面积,设计图纸改了一稿又一稿。近一年时间,近两万平方米的实际面积,不知道跑了多少趟现场,也不记得修改了多少次的设计图纸终于成稿了。现在的美食广场、地下加工中心以及仓前各个餐厅就是这样诞生的。

可以说,后勤经营的一菜一汤、一草一木,看似微不足道、毫不起眼,但都凝聚了我们一批又一批后勤人不懈的奋战和努力。有句口号:没困难要上,有困难,克服困难也要上。这句话,在后勤就不仅仅是口号,它是我们日夜践行的行动准则。

                                   讲述人:赵逸华(后勤校友,时任饮食服务中心副经理)


故事七:厚积薄发,实至名归——面点师黄玲

第一次参加省里的比赛,也是很偶然的。

2011年,我参加了饮服中心组织的面点技能比武,当时是下沙餐厅和考试院餐厅的面点组同事一起比,最后的结果是,我和考试院餐厅的潘定军不相上下。用评委的话说,我做的包子还不错,但是我的麻球做的不如他。确实,通过这样的技能比武,我们总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能学习借鉴到别人的好的做法。

饮服中心的领导决定在我们两人之间选出一人,去参加省里的比赛。我从来没有参加过校外的比赛,心里一开始是挺害怕的,怕自己手艺不精,输了比赛,让领导们失望。后来,中心专门请了面点专家,给我和潘定军当裁判,我和他单独比了三次,每次都是我的包子比他好,他的麻球比我好。专家最终决定,推荐我去,原因有两点:面点技能比赛,包子是规定动作,麻球是自选动作;麻球做的不好,后面可以通过多加练习慢慢改进,但做包子不光是靠手艺,更要靠经验。

当领导通知我去参加比赛时,虽然我没有信心,但最终还是同意了。记得2008年小儿子要做心脏手术,光是治疗费就高达6万多,我们没有钱,辗转了很多医院,得知去南京做手术可以便宜2万,于是我们最终选择去南京。在这期间,饮服中心的领导和同事都非常地关心我照顾我,不但给予了困难补助金,还尽量在寒暑假多安排我值班,这样我就能赚取值班费,就连当时我所在的南肖埠工艺美术学院的两名学生,都给过我3000元的资助。我深切地感受到学校、后勤给予我的关爱,一直把这份温暖埋藏在心底,我想我必须要以实际行动来回报他们,不光是努力工作,也包括在后勤需要我的时候,挺身而出。

既然决定去参加比赛,那我就绝不能让领导失望。之后的大半个月,我开始进入了高强度训练,自我加压。我的弱项在麻球,而麻球做得好不好,糖粉很关键。可是他们买不到我要的糖粉,经常送过来的就只有白糖或是绵白糖。没办法,我只有动手用擀面杖把白糖碾碎,这不但增加了我的工作量,也给制作成品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此外,比赛规则要求是在100分钟内做出10个包子,10个麻球。从和面到出成品,这个时间是非常紧张的,我在平时的训练中,光是做一个70克左右的空心麻球就要花费6分钟,别说要同时制作包子和麻球了。正是在这种压力下,我就每天比以往起得再早一些,休息得比平时更晚一些。每天争取在做完本职工作以后,挤出更多的时间来训练,不停地训练……

功夫不负有心人!那次比赛,我获得了2011年度浙江省高校第五届烹饪技术和餐饮服务技能比赛白案面点“一等奖”,此后的几年,我又陆续拿到几个一等奖,并且致力于后备力量的培养,我要把我所掌握的面点知识与技巧,传授给年轻人,争取早日带出一支好的面点队伍!

                                                        讲述人:黄玲(饮食服务中心)


故事六:党员就该有党员的样

微信图片_20180131194530

1987年,我刚进杭师院后勤的时候,当时后勤只有18个党员。这18名党员分布在后勤各个岗位,当时大家都戏称后勤党员是京剧《沙家浜》里的18颗青松。因为不管是工作能力,还是个人品行,他们真正是处处都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后勤工作事无巨细,这18位党员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同样,群众对党员的要求也不一样。据说当时有一位要求入党的同志,因为孩子刚刚出生,上班时把尿布带到单位清洗,并放在锅炉房的暖管上烘,结果就被举报并受到了严肃的批评。为此,这位同志的入党问题一度遭到质疑。可见,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每走一步路,每做一件事都要高标准严纪律,真正树立起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讲述人:石晶晶(退休)


故事五:不用你说,我们就做了

那年的雪下的特别的大,学校已经放寒假了,校园里的树都被雪压倒了,如果不去管它,来年的绿化损失是很大的。当时后勤的领导是刚刚上任不久的新领导,面对雪情,心里很着急,于是准备组织员工去校园里打雪。走到校园里一看,根本还没有组织,就已经有许多后勤员工手拿竹竿,棒子,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打雪、铲雪。有的穿着雨衣、套鞋,有的根本什么保护措施也没有,大冷天的,衣服竟被汗水透湿。在整个抗雪情过程中,没有听到一个人抱怨。

可见,后勤员工真的把校园当成了自己的家园。校园里的那些名贵树种也因此被保护的很好。当时的新领导深受感动,感慨后勤有一支好队伍!

                                                                                                                                          讲述人:石晶晶(退休)


故事四:不能忘却的2003,风雨同行

抗击非典

2003年那场猛烈袭来又悄然消失的疫情,使全国人民如临大敌。在这场严酷的战争背后也深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2003年4月25日晚上8点半,杭州师范学院环东校区的会议室里,我们支部正在进行“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讨论正热烈时,我的手机突然响起,接到学校紧急通知,滨江校区有2名学生和疑似非典病人接触,需立即对相关的7名学生进行隔离。如何建立隔离区防止疫情扩散,如何对学生进行疏散分流,如何安排值班工作,在迅速果断做好应急方案后,我与当时的公寓中心经理来国灿、滨江校区公寓部主任胡超便立即赶往滨江校区展开工作。

与此同时,后勤总公司马上召开了非典保障工作紧急会议,要求滨江校区的全体党员和骨干员工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起风雨同舟打赢这场仗。当务之急是建立非典临时隔离区,为了最大程度防范疫情,隔离区决定安排在男生宿舍楼顶楼。学生寝室调整,学生疏散转移,房间全面消毒,安排学生入住,这一系列的工作,在紧张的气氛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场的同志们从晚上一直忙到到凌晨4点才结束。

但战斗才刚刚开始,如何做好隔离期间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才是接下来的重要命题。郑宝梁、胡超、张永祥和我组成了非典应急工作小组,负责隔离点的保障工作。

当时隔离点24小时需要值班,每天需要给学生送食物和各类生活用品,还要密切关注隔离学生的动态,负责隔离区的卫生保洁、饮食保障、消毒工作等。为了缓解隔离点当时凝重紧张的气氛,安抚学生焦虑的心情,工作组的同志们还想了许多办法,为学生送去鲜花、杂志棋类和观赏鱼,带去了来自后勤的那份温暖。工作组的同志们把有可能被疫情感染的危险抛在了脑后,坚守在值班岗位上。胡超同志连续一个多星期没有回家,群众郑宝良主动请缨给隔离学生送饭菜。

后勤总公司向全体党员提出倡议,支持滨江校区抗击非典。集团领导和很多党员主动参与了留置隔离点的值守工作。整整14天,后勤的党员和群众们打赢了这场硬仗。疫情解除了,隔离点也撤离了。隔离的学生发至内心的感受到了后勤人的无私奉献和深情关怀。(其中一位朱昌成同学毕业后还留在后勤工作,现为公寓的生活老师。)

不能忘却的2003,不能忘却的考验。我们后勤党员和员工们要不忘初心,携手同行。这份服务师生的职责、无私奉献的信念,将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讲述人:陈巍(物资管理部)


故事三:“粪”不顾身曹肖波

在校园内作为“工友”的后勤员工,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仅默默无闻、兢兢业业,也以特有的方式和具体的行动,努力践行着“三服务,两育人”宗旨。

2001年6月的一天,约中午11︰30,一学生在实验大楼三楼上厕所时,不慎将刚买不到两周的手机掉到了蹲坑的污水管里,卡在污水管“V”字管弯头处,看不到,取不出,着急得不知如何是好。这样的情况,只有把“V”字管弯头处的清洁口打开才能将手机捞出。但是,打开清洁口,粪水就会直泻而下,喷洒到身上无法避免。手机在粪水中浸泡时间越长,报废的可能性越大。价值2千多元的新手机对当时来说可真不是一个小数目。

正在用餐的水电工曹肖波师傅,一听到此消息,立即放下饭碗,毫不犹豫地找了架梯子,想都没想,就跑到二楼的厕所,爬上天花板,果断地打开了清洁口。又臭又脏的粪便污水瞬间毫不留情地喷了曹师傅一身。手机终于捞出来了,曹师傅可是遭殃了。把手机交给学生后,面对学生的感谢,同事的关心,曹师傅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衣服脏了可以洗,身体脏了也可以洗,我们都是做父母的,为学生做好事是应该的。”多么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恰恰表达了一个工人师傅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的助人为乐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思想品德,体现和代表了后勤人爱岗敬业、与人为善、言传身教的独特的“传道”方式。

我们要提倡的并不是指手机这件事的本身,而是通过这件事倡导一种精神、一种魂,一种师魂。如果后勤人在后勤服务工作中,人人都具有这种精神、这种魂,就能真正做到服务育人。

                                                                                                                                         讲述人:陈建荣(退休)


故事二:“拾金不昧”杨家于

2007年3月14日,师生事务中心跟往常一样接待着来来往往的访客,其中也不乏在一线工作的后勤员工。因为工作的关系,在楼宇打扫卫生的清卫员们经常会捡到一些大大小小的物件,交还是不交,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道德心。

中午,负责行政楼保洁工作的杨家于又来到了事务中心,只不过这次有同事一起陪同过来。她递上一只棕色皮夹,说是在打扫厕所时捡到的,在原地等待失主许久不见有人来问,只好交到事务中心代为寻找。经工作人员清点,钱包里有面额为100元的人民币整整139张。据说是当时继仁和轩员工捡到一万元现金后的又一笔大额现金,也是当前后勤员工捡到的最大的一笔现金。

当工作人员怀着无比敬佩的心情向杨家于核对金额时,她只是憨厚地笑笑说:“我在打扫厕所时发现窗台上有一个钱包,打开一看里面有这么多钱,数也没数,就赶紧跑到门口等待失主,结果没等到,就跟同事一起到这里来了。”朴实的回答,恰恰是杨家于急失主所急的生动写照。后来经过确认,该钱包为学校某教师遗失,分文未少。失主对此感激不尽。

杨家于的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是高尚的、不平凡的。像杨家于这样的后勤员工还有很多,她们为后勤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也为后勤的师德建设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讲述人:陈建荣(退休)


故事一:“玉皇工匠”黄几仕

每次走进玉皇山校区,首先印入眼帘的便是主路两旁高大而又粗壮的法国梧桐,四季更迭,物是人非,唯有它们,静静地守候着玉皇山校区。细心的你也许会发现,为什么别的地方的梧桐,每到春天,就会有一种“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的场景,而在玉皇山校区,不但没有毛絮乱飞,就连夏天常见的虫害也不多见。说起来,想到一个人——黄几仕师傅。

提起黄师傅,老一辈的后勤人可能都知道。他从50年代初就扎根在玉皇山校区工作,当时还是西湖小学,直到杭州师范学校合并,黄师傅也随之进入后勤工作,一直从事校园绿化管理,且兼任学校劳技课教师,退休后返聘,直至2010年因病去逝。

黄师傅非常热爱后勤工作,热爱绿化事业,说是事业,因为他不光是做好常规工作,而且每天利用业余时间钻研相关知识,自学土壤学、气象学、植物学……只要是对绿化工作有帮助的,他皆用心学之。黄师傅是典型的以校为家的楷模,多次被评为先进。为了切实提高校区绿化工作,他经常加班加点,特别是在解决梧桐树满天飞絮和病虫害这两个难点上,黄师傅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通过研读三球悬铃木(法国梧桐)的生长习性,黄师傅了解到,花絮多为两年生的枝丫上结的果,到第二年春天散开后形成的飞花。所以他每年安排员工在春天修剪两年生的枝丫,抹去嫩芽,使得梧桐树不结果,这就成功地避免了毛絮乱飞的现象。通过长年累月细心的观察,黄师傅发现,梧桐树常见的病虫星天牛,幼虫时藏在树根底部,在每年的4-5月,成虫从土壤里爬出,沿树干从下至上啃食树干皮层及树叶,从而导致树木养分枯竭而死。为此他组织员工在每年3-4月份,就在树干基部往上一米涂上农药, 这样星天牛幼虫一爬上树干就被毒杀。正是在黄师傅的努力下,玉皇山校区的梧桐、玉皇山校区的腊梅,玉皇山校区的种种绿植,才会显得如此别具一格,郁郁苍苍。

黄师傅的这种工匠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后勤人。爱岗、敬业、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情直到极致是他的特点,为学校、后勤的发展默默付出是他无悔的追求。

                                                                                                                                                     讲述人:骆伯卫(退休)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